Mac + Inkscape + Cubiio + Android 踩雷
一些軟體上的踩雷紀錄,主要用 Mac / Android,給大家參考。
Inkscape
- 如果你跟我一樣用 Homebrew 安裝 Inkscape (畢竟官網上只有給到 Mac OS X 10.7 的版本,現在都 10.13 了),Cubiio 官網說明的路徑就不是你要看的東西。extension 路徑可以在「編輯 > 偏好設定 > 系統」裡的「Inkscape 擴充功能」那邊找到。
- 安裝 KM Laser 擴充套件的時候,與官網提供的建議不同,我會避免用「拖曳資料夾覆蓋」的方式。或許在某些人的電腦上因為設定的關係,拉入以後原本資料夾內的檔案還會保留,但至少在我的電腦上不是… 總之,下載後依據壓縮包裡的路徑,把檔案拉到對的位置即可。
- 我安裝的兩個套件在安裝後的首次執行都有跳錯誤,可能因為用 Homebrew 裝的時候有些東西不見得預設會一起裝好。不要怕,看清楚錯誤的訊息,應該都是在告訴你某個東西沒有裝,只要上網搜尋一下,用 pip 裝好就好。 (過程太快我甚至不記得當時缺失的套件名稱 XD…)
- 建議下載 cubiio 提供的 Inkscape 範本來用,除了原點已經設定好了之外,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圖「不要」超過哪個範圍。可以丟進 Inkscape 的 Template 資料夾內,那麼以後就可以從 File > New from Template 裡叫出來。
- 使用 HATCH FILL 的時候可以考慮勾選「即時預覽」,不過請注意如果 spacing 太小會跑超久,我手賤設定為 0 想試試看以後,就只能關掉 Inkscape 收場(汗)
- 某些圖形轉 G-Code 時可能會出錯,我的圖上莫名多出現了三個圈圈。
G-Code 預覽工具
官網對 https://nraynaud.github.io/webgcode/ 的說明裡,一個沒提到但對我很有用的功能是顯示每行 G-Code 各自對應的繪製路徑。
只要點選程式碼的某一行,右側下方的圖會標示出該行的對應路徑。上面提到「我的圖上莫名多出現了三個圈圈」,就是用這個方式找出來刪掉的。
這個功能可以用來稍微學一下 G-Code ,進一步手工修改後,可以一次刻出深淺有別的東西。參考我的「試刻專用檔」:
Android App
- 雖然大家可能都會直接按同意,但提一下如果你不允許 App 存取地理位置資訊,那藍牙會永遠連不上。(因為我就是那個按不同意所以連不上,最後想到好像藍牙某些權限會綁地理位置資訊的 =.=)
- 預覽 gcode 檔的缺點(嗯… 其實是優點的一體兩面)是沒辦法像預覽 BMP 圖檔一下,很快先看到「雕刻範圍」。不過總之預覽後可以中斷,我是善用此事、看到圖案邊界沒有超過我屬意的雕刻範圍就按下中斷,然後直接雕。又或者,一些比較複雜的圖,我會故意做另一個粗略的外框檔專供預覽用。
BTW,就算用手機下載了任何地方來的 gcode txt 檔,也「沒有」辦法透過 Android App 上傳到機器裡。file browser 應該有限制檔案類型 :( 這邊一定要用電腦(或者用手機 + card reader)。
(超麻煩,今天晚上測試刻東西,因為準新偏差等等緣故,大概拔插 SD 卡有十數次吧?希望 cubiio 團隊可以考慮釋出 SDK 或者做一下簡單的桌機 → Cubiio 傳輸功能,現在大家電腦都有藍牙了。)
作為玩具,Cubiio 是還挺有趣的,之後我應該會拿來刻食物。玩了一個多星期,開始深深感受到各種軟硬體限制帶來的侷限,但都還在我能接受的範圍內就是。有空(何時?)再來打一篇心得與測試報告,方便想入坑的人。
又,淘寶上其實有很多功率強到可以刻金屬的迷你雷雕機,之所以選 Cubiio 還是因為:
- 目前淘寶上的都要用 Windows 接,我無法。
- Cubiio 好看太多了,and more portable.
- 據說是誰誰誰的朋友做的,那就… 支持一下。
這個樣子的東西未來如果再發展搭配的空氣濾清設備,就真的可以說是家用級了。硬體限制不多談,希望軟體層面上 Cubiio 可以繼續加油。